- 资源评估
- 产品开发
- 体系认证
- 品牌营销
包装饮用水到底要不要“盖中盖”? | 拿声国际
随着水行业近些年来不断受到资本的关注,大批企业开始陆续跨界进入饮用水市场,一时间新晋水企莅临无数,整个行业尽显百家争鸣之态势。在如此竞争之下,饮用水的包装成了商家们寻求突破的焦点,各具形态的包装创意不断涌现,其中“盖中盖”的内外双瓶盖设计,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1、更贴心的去同质化方案
我们都知道包装饮用水行业的同质化日趋严重,而“盖中盖”的设计在目前来说可以算的上是解决同质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上除了屈臣氏的蒸馏水之外,以“盖中盖”为设计元素的包装饮用水数量确实极为有限。然而视觉差异往往就是最直观的差异体现,“盖中盖”的设计元素的确能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凸显出来。甚至有些“鹤立鸡群”的设计方案反而会造成消费者因“好奇”而产生的自行传播,最终转化成为购买力。
除此以外,“盖中盖”的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水企塑造更加“贴心”的品牌形象,从而形成差异化。就如同东鹏特饮为“盖中盖”设计做出的官方解释为:“利用外盖套住内盖的设计来防止灰尘落到内盖上”,它并没有夸大其设计用途,并且想到了消费者都不会去关注的细节,甚至仔细一想还让人感觉有些贴心。
不得不说,在绝大多数靠“噱头”卖产品的消费市场上,含蓄的细节体现也许更能打动消费者,进而与其他产品从“服务”角度产生差异。
2、更具审美的安全措施
“盖中盖”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呈现更多的美学体验。
我们先说安全
一般情况下,我们日常所饮用的包装饮用水都需要从水源地经过长距离的运输,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例如从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之一千岛湖至北京的距离就是1371公里,期间以千岛湖火车站为起点,再通过铁路运输转公路运输的方式分别发往各地。然而在不断的搬运和仓储过程中,四起的灰尘等其他污染物极容易附着在瓶身表面,尤其在瓶盖的缝隙处以及与胶圈的连接处更是清理的死角。
而“盖中盖”的双盖设计却能更好地从细节出发,尽可能确保消费者在开盖之前和开盖的一瞬间,灰尘等污染物不会因为内部瓶盖与瓶口的不小心接触和小概率通过缝隙进入的情况而造成的饮用水污染,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再说美观
“盖中盖”的双盖设计往往能根据产品的不同而进行更加多样的外观设计,突出产品特点。例如针对于主打运动的瓶装水来说,外盖可以以“钻石切割”等更具有线条感的设计理念来突出其力量感,针对于“泡茶水”来说,外盖可以以“山”的形象为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创作来突出其雅韵。
总之,不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从美观角度,“盖中盖”基本上均可涵盖。
1、成本直线上升
“盖中盖”的设计方式最大缺陷就是在于其成本的直线上升。虽然看似每一个外盖的添加仅仅是多了一点“塑料”,但当产品以数以万计的数量产出时,每一瓶水的成本增加总和就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但这只还是成本的冰山一角。
看似多一个瓶盖的背后其实是水企需要专门对此添加一个新的生产线,其耗资很有可能就达到百万之巨,然而这还只是针对于新上市的产品。
如果是对于市面上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加盖”改造,这势必会打破原始造型的平衡感,也就意味着水企需要针对于外盖来对整体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其中就包括了瓶型、标签、印刷等等元素的重塑,抛去水源不变,其他方面的成本相当于重新研发一个产品。
2、无奈的价格提升
既然成本上去了,产品价格也势必会提升,最终的包装升级实际上是由消费者来买账。然而尤其针对于由原始产品进行“加盖”升级更为致命的一点是,虽然价格和包装都变了,但是最重要的水却没有任何变化。这就导致消费者会认为自己多花的钱实际上是用来买一个“用完即弃”的瓶子,最终原本是为了更加安全的好意,反而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营销噱头”、“过度包装”。
针对于包装饮用水行业来说,“盖中盖”的设计元素确实存在增加产品竞争力的可能,但它也同样有着很大的自身局限性,所以具体是否采用,如何设计等问题还需要综合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考量,再下定论。